Collusion or Tanking? 為何今年的自由球員市場會這麼冷?
最近大聯盟很流行這兩個字: Collusion and Tanking,Collusion的中文翻譯是共謀或勾結的意思。而Tanking字面上的意思是地下室的防水層,但在這比較像指的是停滯不前的意思。Yahoo專欄作家Jeff Passan本周寫了一篇長達3,500個字的文章在探討大聯盟的整個生態系統如何被破壞殆盡,在這文章當中就有提到Collusion 跟Tanking。大家都想探究今年的自由球員市場為何會陷入僵局呢? 這意味著是一個長期決策所影響下的結果,包括了勞資關係的權力轉移、數據分析在現代棒球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越來越類似的經營策略及只把增加球隊競爭力視為選項之一,以上都影響到整體職棒大生態系統的運作。
筆者之前有提到大聯盟官方有許多規定如豪華稅、本土及國際選秀金額的限制、球員薪資的仲裁制度等等來限制球團的支出及運作。在這樣的架構之下,會造成有錢的球隊無法像之前一樣的無止境地花錢補強自由球員或者是本土及國際的新秀上面,這表面上是維持各球團間能在相對公平的基礎下來運作,但其實也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今年季後之所以會如此冷淡也是跟上述有點關係。
回到日益嚴格的豪華稅上面,你會發現它已經不是單純的只是罰錢了事,它還綁著本土的選秀權加上國際選秀的簽約金額度,在這麼複雜的規定下加上現在對新秀的評價跟以往大不相同。這也是為何市場最大的兩咖洋基跟道奇都想規避掉豪華稅以換取往後有更大的薪資彈性及在選秀上面操作的空間。
另外現行的可控制之下的球員薪資制度加上越來越被重視的數據分析也是影響到自由球員行情的另一重大因素,一個年輕的球員有三年是要領基本年薪加上三到四年的仲裁薪資,這都代表著球員的薪資是被壓抑的。根據現代的數據分析通常球員的價值及產出都是在生涯的前端較為優異,而拿到自由球員後通常也代表是走下坡的開始。過去種種的例子如普神去年-1.8bWAR的表現及身上還背著四年112MM的合約。這讓許許多多的球隊不再像過去勇於追求自由球員,取而代之的是把資源放在自家農場培養出又便宜又高產值的年輕球員。我想這也是影響到自由球員市場的因素之一。
另外講到Tanking,最近兩年的世界大賽的得主小熊跟太空人都是走這條過來的。經由輸球讓自己有更好的選秀順序及更大的國際選秀額度,另外還藉由交易把手上有價值的球員換成農場新秀,等新秀滿滿之後就能取得高產出又低薪資的球員。說來諷刺,洋基總管Brain Cashman己經在這業界超過20年,但直到最近才被認定為一個好的經理人。這似乎透露出一個訊息,你只要會花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天才一個被讚嘆的經理人。但說真的Brain Cashman只是在走之前很多人走過的路,累積新秀而且靠這些新秀來贏球,而不是靠買球員來贏球。若只是這麼單向的在評斷一個經理人,難怪現在大家那麼流行Tanking,好像只有透過Tanking才是球隊重起之路。看看現在市場上有近十支球隊正在奉行這個道理在運作,這也代表了30支球隊當中有近1/3的球隊不願意花錢,而且也不把贏球當作是個選項。反而希望球隊輸越多能拿到越前面的選秀籤位及更高的國際選秀額度。試想這不是在現行制度下所衍生出來的怪現象嗎?
另外大家也都提到另一個觀點是2019年的自由球員市場充滿了令人流口水的球員:包括Bryce Harper/Manny Machado/Josh Donaldson/Clayton Kershaw/Dallas Keuchel/Charlie Blackman等MVP、賽揚等級的球員,所以當然會讓許多球隊去壓抑今年的支出,以求在大聯盟層層的架構下做最好的薪資空間的運用。畢竟現在若超出豪華稅的限制,不會光只是罰款又加上選秀的籤位及國際選秀的額度也會受影響。
說到Collusion,我想不管是大聯盟官方或者是球員工會(MLBPA)都會極力否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但綜觀上述總總的架構及限制,其實也再再地限制了球團花錢的意願,雖然大聯盟從未有薪資上限的規定。現在的狀況似乎就是大聯盟設了一個花錢的限度(cap)給各個球團,而各球團也只能在這個CAP之下做最有效率地資金運用。但讓我們先來看看大聯盟整體的收入,2018年應該會超過100億美金。再讓我們來看看大聯盟球隊從1996到2014花在球員薪資佔收入的比例,大家看了應該會有點嚇到吧!2014年只佔了37%,而且還來到這近十年來的新低。而球員的平均薪資則來到4百萬美金,這相對過去的可說是很高的薪資水平。我想這些數字顯示出球團花在球員身上的錢逐年在下降,而吊詭的是球員平均薪水卻己來到一個很不錯的數字,這背後也代表球團收入來源多角化,也難怪球團的價值一直在飆升。
自 https://www.bleedcubbieblue.com/網站引用。
在上述的情況之下,球團的收入日益增加但卻不見花在球員薪資身上有所增長。我想這跟2016年在緊急狀況下所簽的新版勞資協議有極大的關係,在這一版的勞資協議當中在豪華稅中增加了高單位的邊際稅率,此舉更加抑制超級豪門球隊花錢的意願,況且又在這上面綁了規則四的選秀權及國際選秀額度,這樣等於剝奪了強隊拿到大物新秀的可能性。儘管仍沒有仿效 NBA 實施硬上限,但這些限制及處罰等於把願意花錢的球隊都給限制住了。這也是為何大家都在談大聯盟整個生態系統是不是被破壞掉了?! 我想這個真的值得大家去想想。
看看今年各隊在季後的補強,其實筆者一開始對巨人隊的補強並非十分認同,即使到後來又再補了Andrew McCutchen,我也不認為巨人能有機會跟西區列強如道奇及響尾蛇競爭。但話又說回來,若球隊
只有在有機會贏的情況下花錢,那強弱不就更明顯了嗎?那球迷有必要再花錢進場看球嗎?球賽最精彩處就是在於不確定性及競爭性,這樣球迷才願掏出錢來進場買票。
現在看起來在大聯盟既有的勞資協議架下並沒有像NBA 有針對球員可分得之收入做「明文」規範,現行NBA版本是籃球相關收入(BRI)的 49%~51% 必須分給勞方。而這個MLB版本的勞資協議也必須等到
2021年才有機會再做討論及更改,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之下,不管自由球員的強或弱,在這樣的薪資架構之下得確會使得這些球團經理人只能在受限的薪資額度下做更有效率地運用,這樣可能會讓整個大聯盟陷入兩種狀況:一個是球隊以輸及交易手上的資產來換取未來的競爭力,另一個則是有競爭力的球隊又只能在既有的架構下(CAP)花錢,以免無限制的花錢會被剝朵奪掉長期的競爭力。這樣發展下去確實是不利於球員,也不利整個自由球員市場的運作。我想這是接下來不管勞方或資方都要審慎地去思考的問題,畢竟你我都不希望這些大咖的球員因為制度的關係找不到下個打球的地方而終止了球員生涯吧。
作者: 阿不寬
一個身形漸寬的中年大叔,從以前深愛CPBL,到偶然的機會來到芝加哥從此愛上小熊隊;